“疫”线闪光 | 56天的牵挂和期盼,支援上海的抗疫英雄光荣凯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上海突发疫情,防控形势极其严峻复杂的关键时刻,无数英勇的医务工作者从全国各地奔赴集结上海战“疫”一线,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大仗、硬仗全力以赴!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新冠肺炎救治省级定点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定点医院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在筑牢本地疫情防控“安全网”的同时,积极响应号召,仇珍珍、陆叶、沈旭琪、蔡瑶泉、吉美玲、陈培培、徐梦俞、屈卫娟、丁楠、徐云芳、杨烨、陆韵、耿燕、镇汇、倪琳琳、葛海峰、顾春华、殷宏杨、刘姝共19名护理人员组成的南通三院援沪小队,于4月1日、2日随江苏省援沪医疗队方舱队增援上海。 从清晨到黄昏、从黑夜到黎明,三院19名白衣天使与江苏援沪医疗队方舱队2147名队员先后坚守在浦东临港方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等4家定点医院,在病患分诊、引导、护理、院感防控、信息办公、核酸采样等多个岗位上真情奉献。 据统计,自4月5日临港方舱开舱至5月21日休舱,临港方舱/亚定点医院共运行46个日夜,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江苏、浙江三支医疗队4000多名医务人员以及贵州、山西、河南等地医疗队员累计救治患者47224名,亚定点医院救治5336名,其间,单日救治患者最多时达5684人,完成舱内患者新冠核酸检测180126人次,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5.79天;5月10日,南通三院19名护理人员转战复旦大

2022年6月7日 09:35
669
0
曾参与汶川地震救援的他,脱下戎装又战疫情|上海抗疫故事

上海疫情期间,物资配送运力吃紧,数以万计的骑手小哥穿梭在街头,风雨无休。作为一名有着14年党龄的退伍军人,过去两个多月来,徐强也是这样坚守在配送一线,关怀着市民的温饱,守护着他们的生活。曾参与过汶川地震救援的他谈及种种助人的经历,只是笑着说,这辈子能帮过这么多人,也算是没有白走一遭。   “您的订单正在配送中……”   套上各色工装,骑上电动车,日夜兼程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打通物资保供的“最后一公里”,守护居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这是上海疫情期间无数骑手小哥的缩影。   来自河南信阳的徐强也是其中一员。从部队退伍之后,他和妻子来到上海,今年是他们“沪漂”的第七年。三年前,徐强成为叮咚买菜奉贤区某站点的一名骑手。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节奏。  3月中旬,为最大限度地保障防疫安全,徐强所在的站点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全员集中管理,安排骑手统一住在店里。从春天到夏天,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徐强和其他骑手小哥就用木板拼成一张张简易的床,在站点内打地铺,不曾回过家,也不曾有过一天的休息。   他告诉记者,现在就盼望着疫情早点结束,可以回家睡上几天,再点上10个大肘子,好好大吃一顿。   打响上海保“胃”战   “现在情况已经慢慢好转了,一开始因为疫情封控,物流运转比较困难,很多居

2022年6月7日 09:22
664
0
“这座城市已慢慢活起来!” | 上海抗疫故事

一路上能看到不少获得临时出入证的防范区居民,还有不少外卖、快递小哥疾驰穿梭于各个街道。 马路上也能看到不少公交车的身影。尽管乘客稀少,但他们疾驰的身影已是这座城市正在慢慢恢复活力的有力证明。 自3月上海暴发疫情以来,家住陆家嘴街道的《国际金融报》记者小陆已断断续续居家隔离70余天。 5月22日晚,小陆意外收到所在社区居委下发的防范区临时通行证,获得了第二日8点至12点珍贵的4小时“自由出行时间”。 次日,怀揣着一颗向往自由的心,小陆手持通行证踏出了小区大门。 在家附近的街道踱步,一切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熟悉的是,街道依然纵横交错、建筑照旧鳞次栉比;陌生的是,略显冷清的空荡街道,包裹门店的蓝色铁皮。 一路上能看到不少获得临时出入证的防范区居民。他们有的在街道边悠闲漫步,有的在马路上骑着单车驰骋,有的则拎着采购的大包小包物资。大家都自觉戴着口罩,相互间保持着友好的“礼貌”安全距离。 马路上,还有不少外卖、快递小哥疾驰穿梭于各个街道,为每一位焦急等待的居民送去所需物资,更送去温暖和希望。“刚送完几单,休息一会。”小陆与在街边正在小憩的外卖小哥聊了聊,面露疲惫的他依旧热情地介绍着街边正在营业的保供商铺,一边说着一边还站起来比划着店铺的方向。 小哥笑着说,“现在开的店已经比之前多了很多,人也多了不少,这座城市已经慢

2022年6月7日 09:14
643
0
“因为我是武汉人”|上海抗疫故事

上海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四面八方,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在关注上海,祈祷着上海早日战胜疫情,这里有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值得记录。 今天我要向您讲述的,是一位迎战过2020疫情的武汉人,也是一位工作于上海的人民教师。面对来势汹汹的上海疫情,他披上防护服,在线上授课之余,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作为一名新上海人,他一再强调他是“武汉人”,这里面显然饱含着我们中国人对于“互相帮助”的独特理解。还有,他对于“志愿者”含义的鲜活解释,也特别有见地,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吧。 在上海浦西封控“满月”之际,陈耕苗在朋友圈写下:双满月纪念,封控管理一个月,志愿服务一个月,这个月的照片都是“大白色”或者“小蓝色”。 作为上海交大附中ib国际课程中心的老师,3月12日,上海市中小学全部调整为线上教学后,陈耕苗开始居家办公,在没有课的时间里,他选择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 布置核酸点位和路线、把控核酸顺序和进度、登记核酸码、掰咽拭子棉头、扫楼做抗原检测、协调团购、运送物资、清运垃圾、小区巡逻……这些都是陈耕苗的日常工作,作为志愿者的他,几乎尝试过所有服务岗位。 “志愿服务更多是一项从心的工作,你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并不是强制必须要做够多少。大家目标一致,只要有这份心意就可以了。”陈耕苗告诉记者。作为班主任,他有好几次就在志愿服务现场,穿着防护服和学生们召开线上班会。“我觉得这也是一种

2022年6月6日 16:47
706
0
#刷屏的天台合影女孩找到了#,她们是#上海抗疫保供# 的年轻榜样

这两天,两名援沪女孩的天台合影火了,她们是援沪保供的志愿者。20多天前,99年的女孩黄蝶从宁波来支援上海,在大润发里负责卸货、分拣和打包。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黄碟和同事们一直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工作生活。合影中是她和同事第一次走上天台邂逅阳光,她在朋友圈写下“乌云之后会是晴空”。不少网友表示被她们青春、明媚的力量所感染。 致敬上海抗疫保供中的年轻力量!向上而生的青年们,节日快乐!

2022年6月6日 16:27
572
0
上海抗疫日记,5月28日小区封闭双满月,期盼解封,满满的仪式感

上海市卫健委5月28日通报:2022年5月27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9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31例。 今天5月28日,小区还是按原定的26号、28号、30号进行3天的抗原与核酸组合式筛查,我们熟练的做好了抗原检测,这个时候,楼里的叔叔、阿姨也上传抗原检测结果了。我们都是妥妥的小队长。 “18号做核酸,抗原带好,18号做核酸,抗原带好”,随着党员志愿者叫楼号的喇叭声,小区居民陆陆续续下楼排队进行核酸检测。志愿者登记、扫码认真负责,采样员细心采样。今天小区3个采样点,10人一罐的混采,采样的速度比较快的。混采是多人一管,将多个人的拭子标本放到同一个采集管中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呈现阳性后,说明被采集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感染了病毒,然后再进行采样复检,混检具有提高检测效率、加快检测速度等优点。 今天志愿者与居民也提供了许多视频与照片,谢谢提供拍摄素材的志愿者和居民。 轮到我们夫妻俩扫码进行核酸检测了,这个小孩太棒了,在父母的鼓励下,他自己一个人走上前,打开手机扫码,采样管交给采样的阿姨,张大嘴巴采样,这个小孩举动,赢得了许多居民的称道,小朋友独立完成,能力强,好样的! 小区居民在党员志愿者的指引下,虽然下着雨,人也很多,而排队还是那么的井然有序,慢慢前行,居民们把检测好的抗原统一交给志愿者进行处理,随后,快速进行扫码,最后完成核酸采样。 “核酸检测一会儿就要

2022年6月6日 16:15
686
0
奋战在上海抗疫一线 他们把病人当亲人 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这几天,多支援沪医疗队完成了在上海的抗疫任务,陆续返回。其中,山西援沪医疗十一队也于27日完成抗疫任务,准备返程,这支医疗队有92名医护人员,其中党员54名,承担着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疗救治任务。该院是闵行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山西援沪医疗十一队的医护人员们。 早晨6:30起床,7点坐上通勤车到医院,一忙就到下午两点,中间不能吃饭、喝水,这是山西援沪医疗十一队护士长宋燕和队员们的日常。从4月26日来到上海后,他们一直奔波在酒店和医院的两点一线上。他们的护理工作面向的老年患者居多,宋燕说,最开始老人们没有家人陪伴,面对他们这一群身上裹得严严实实的陌生人,心理上会有些排斥。 这位90多岁的丁爷爷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刚来到医院时很烦躁,不肯配合治疗。为了更好和老人沟通,他们查房时,总是耐心安慰,和老人们握握手,聊聊天。 护士们还帮老人们理发、刮胡子、剪指甲,缓解老人的心情。后来,丁爷爷每次看到他们都开心地哈哈笑。 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

2022年6月6日 15:27
652
0
上海抗疫终于取得重大胜利

上海抗疫终于取得重大胜利啊,昨天新增44病例,从每天两万多病例降低到每天才几十个病例,说明上海抗疫的效果非常好,成果非常突出,毕竟是大城市,从两万到四十,不是一般的城市能做到的,上海太厉害了。

2022年6月2日 15:20
744
0
张文宏最新发声:上海抗疫成效初显

查房、会诊、专家研讨……上海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忙得像个陀螺。一早,在华山医院感染科病房,这位“大白”正在一间间查房,和主治医生讨论感染过新冠病毒的重症患者的诊疗方案。 “老先生,醒一醒哦!”病床前,他俯下身,握住老人的手,扭头问护士,“意识清醒吗?” 这位病人80多岁,基础病严重,还得过脑出血,之前在华山医院北院治疗,核酸转阴后转院过来。正戴着面罩做氧疗的老人,听到呼唤,睁了睁眼,还拱了拱手…… 张文宏在询问患者病情。 紧接着,张文宏和100余位专家视频连线,会诊各定点医院的重症患者。他在线听到了好消息,“有一例危重型患者,两次核酸阴性;还有3例基础病重症患者由原先的基础病重症转为轻症”……连线结束,他快速接受了人民日报大江东工作室的专访,后面,他还有一场专家讨论会要参加。 张文宏和专家连线会诊各定点医院的重症患者。 大江东:4月以来,上海实施了严格的全域静态措施,坚决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这段时间的成效如何? 张文宏:上海从4月初以来每日最高2.7万例感染,到目前逐渐降至每日2万例左右,病毒传播的基本再生数,也从R0=9.5左右,降低至现今的有效再生数Rt=1.0左右。特别是疫情最为严重的浦东,则率先将有效再生数Rt降至1以下。<

2022年6月1日 16:19
529
0